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淮安站长网 (https://www.0517zz.com.cn/)- 数据开发、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图像处理、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交互 > 正文

研究安防行业应用物联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21-06-20 14:32:09 所属栏目:交互 来源:互联网
导读: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相关产业研讨和学术交流如火似荼,方兴未艾。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温家宝总理09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相关产业研讨和学术交流如火似荼,方兴未艾。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温家宝总理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1、物联网技术正在提升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北京、上海、无锡、深圳、重庆等地都将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鉴于其应用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得物联网在这一领域率先应用。面向社会公共安全的物联网(简称“公安物联网)是以“人、车、物、事件”为感知对象,基于现有公安信息化的网络架构,实现对感知对象多维信息跨地域的全面感知、高度共享,通过对感知信息的融合、挖掘、处理来提升现代警务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创新型“感知警务”机制,实现了警务处置从“事后被动处理”到“事前有效防范、事中快速响应、事后全面追溯”的飞跃式变革,体现了物联网技术对警务机制创新的技术支撑。
 
 
  物联网技术对公安科技工作的突破,更多体现在物联网技术对现有公安信息化网络感知触角的延伸,提升“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案”、“事与案”、“案与案”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层次,打破竖井式应用模式、扭转各警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强调业务共性支撑平台、服务平台的建设,强调终端智能化和现场智慧处置,强调警务数据深度挖掘、活化应用及大情报共享机制,强调装备、人员的可视化调用和实时高精度定位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警务工作机制创新。
 
 
  公安物联网主要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来完善和提升公安信息化水平,使得警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增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各相关业务单位也十分关注物联网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一些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警务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如上海世博会车辆安全监管系统已经在世博园区出入口累计查验进出园区车辆超过590万辆次;基于RFID和视频识别技术的南京特定车辆与治安防控体系,解决车辆的假牌、套牌问题,实现对南京市特定车辆有效的指挥调度、交通治安管理等功能;物联网技术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率先示范应用,促进了警务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2、公安科技工作“十二五”中物联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公安物联网强调利用视频监控、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动态自动采集特定“人、车、物、事件”信息,突出了对关注对象信息的全面感知,在高度共享基础上,通过多源信息的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对关注人员、车辆及事件的动态掌控与联动应用,构建创新型智慧警务模式,提高打防控管和快速应急处突的能力。
 
 
  结合现有公安信息化基础和建设成果,在统筹兼顾、整合兼容、适度前瞻的原则下进行,实现跨警种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着力打造共性服务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为公安大情报系统服务,提升公安实战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公安物联网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1)增加信息获取手段,实时获取社会动态信息
 
 
  警务工作涉及到治安、交通、火灾等多层面多领域,以人工为主的信息采集方式不能满足信息获取全面性和实时性方要求,现有的信息获取手段和传感节点的覆盖范围不能满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及时感知、智能研判和主动预警的要求。针对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以前瞻性的眼光统筹考虑公共安全保障系统的扩展性,需要增加传感器类型,扩大传感器网络覆盖范围,通过大幅度增加、大面积增加信息获取手段,实现信息采集全天候、全时空以及自动化。考虑到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突发时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必须增强传感器网络的稳健性、冗错性以及结构上一定的冗余性,使得在公用网络信息受到堵塞或破坏时仍能确保感知信息的正确采集和及时发送。[page]
 
  (2)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
 
 
  高清视频传感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监测,由此带来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问题日趋严峻。目前的网络架构和带宽无法承载基于高清视频的深度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视频专网建设,以适应高清监控时代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异构网络之间的安全接入和数据共享也需要在安全网关建设、可信边界接入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无线传感器的大规模使用,也对无线传输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安全的要求。
 
 
  (3)整合行业数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社会公共安全涉及到多个行业,消防、交通、公安、气象、环保等多部门都建立起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但这些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和情报共享机制,很多信息无法向其他行业开放。因而,需要从全局出发在平台建设上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行业数据资源,通过适当的数据过滤和清洗机制,保障数据情报的共享要求,构建跨警种跨部门的综合服务基础平台。
 
 
  (4)挖掘信息资源价值,提升业务系统智能化水平
 
 
  提高公安科技保障水平,为政府决策管理提供高效、精准、有力的数据和情报支撑,一方面需要全面的信息获取手段和可靠及时的信息传输保障,另外一方面需要在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智慧处置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物联网时代数量宏大的智能传感器是人类感官功能的代替和提升,借助它们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范围和感知精度的延伸。利用数据的多源采集所形成的海量异构数据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构建事件研判模型,以实现事件发展态势的科学推断。依托于物联网平台的智能处置技术和仿真技术,在公共安全事件快速反应演练、工作流程仿真训练、事件预警推演、警力布控调配、治安案件追溯还原等方面发挥重大辅助决策作用,是公安物联网的重要需求。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