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休克式”整改之后
9月5日,联合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已基本完成了现场检查、数据对接、问询谈话等阶段性检查工作。 在这期间滴滴CEO程维表示,滴滴将积极认真配合检查组各项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整改,尽快推动合规化进程,切实强化客服安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出行安全保障水平。 紧接着滴滴就发布整改声明,9月8日23点至9月15日凌晨5点期间,在中国大陆地区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 9月10日晚,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在一份通知中要求滴滴等平台开展自查,要求至2018年12月31日前,网约车平台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整改开始之后,一篇名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司机走投无路 乘客也无路可走》的文章,刷爆了网络。主要内容是讲,网约车平台暂停服务后,打车难度骤升。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加班族,以及“夜猫子们”,不得不咬牙坐上了涨价的出租车和黑车。
滴滴整改之后为什么打车难会重现 打车难重现主要有几点原因。首先就是,滴滴这次整改初衷是好的,但问题是滴滴整改属于突发性质,它并没有给其他公共出行方式提供缓冲期,以至于如出租车等面对突然增加的客流反应不及时。甚至是其他网约车平台也不能填补滴滴整改后所留下来的市场需求。 打车难还体现在“坐地起价”,“甩客拒载”,黑车又开始重现江湖。一方面是运力稀缺,完全的卖方市场;另一方面是缺少了平台化的运作之后,乘客和出租车运力之间的信息差也重新出现,要消除这些信息差也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滴滴这样的平台已经人们生活出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况且滴滴在出行业务市场份额高达八成以上,囊括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公交、代驾、试驾、租车,甚至是企业用车业务。它停摆之后所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在滴滴本身垄断地位的问题。 数据显示,在打车市场上,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滴滴出行在 2017 年的订单量为 74.3 亿单,用户数为 4.5 亿。2015 年这两个数据是 14 亿单和 2.5 亿。 最后要说的是,打车难在滴滴停摆之后重现,说明当前的用户已经是习惯了互联网出行的便利,相比较下出租车行业并有实质性的进步。 滴滴“休克”并不是整改的初衷 多部委进入滴滴等互联网出行企业监督也好,还是滴滴等主动调整也好。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一封了之。我们要的不是重回黑车横行的结果,也不是“坐地起价”,“甩客拒载”这些问题重现。 既然问题已经出了吗,就应该对症下药。滴滴在出行上涉嫌垄断,那就要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鼓励更多企业进入该市场进行竞争。既然出租车行业还有待改进,那就让互联网企业进入该行业进行行业升级。 早前乘客也好,网约车司机也好都已经受过了一次伤害,这次不应该再收一次伤害,我们不是互相扯皮核谈判的筹码。 我们要的结果是,滴滴们通过整改让“一键求助”按钮能够真正的发挥效力,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同时在出行问题上不要掺杂太多商业化的或者是社交化的因素,让出行变的更纯粹。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