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蓝手机:三星、苹果还是唯二的全面屏玩家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马东其实挺委屈的,躲得过初一的许知远,躲不过十五的梁欢。于是他成了商业上获得成功的犬儒主义者,转回身来嘲笑那些尚未妥协和退让的人。 比犬儒更可怕的是,犬儒披上理想主义外衣—— 执念于「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信誓旦旦; 最终以「认真,你就输了」收场,心安理得。 今天我们要吐槽一个概念:全面屏。 #首先,全面屏≠全面屏手机 供应链意义上的全面屏仅是一项屏幕技术,不考虑材质、分辨率,只需满足「显示比例大于16:9」。其中最常见的工业标准是18: 9 比例,2160× 1080 或1440× 720 分辨率。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全面屏手机呢? 十年前,初代iPhone用Multi-Touch技术取代全键盘;十年后,iPhone X终于消灭盘踞已久的主屏幕按钮,看上去「正面几乎全是屏幕」。 iPhone X大概是迄今最接近理想状态的全面屏手机,它不仅像iPhone 5一样将屏幕拉长,并通过异形切割使得屏幕贴合外轮廓,具有强烈的未来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苹果重塑了曾经培养的用户使用习惯,平滑地过渡到iPhone的下一个十年,但一切改变却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 Face ID取代Touch ID,原深感摄像头捕捉脸部深度信息; · 手势取代主屏幕按钮,底部向上轻扫/轻扫并停顿,代替按压/双击操作。 所以,我们认为衡量全面屏手机要素至少包括工业设计、屏幕交互、生物识别等层面。作为对比,目前国产手机在这几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如下: · 清一色18: 9 比例,渲染图美如画,亮屏小有失落; · 屏幕虚拟按键+上滑手势,交互相对保守; · 2D面部识别+倒退的背部指纹识别,与苹果存在代差。 结论一:全面屏≠全面屏手机,正如好的食材需要好的大厨,在这一点上苹果比三星更胜任。 #真假全面屏的技术鸿沟 随着薯片手机公司帝国土崩瓦解,「ID无边框」和「显示无边框」上演的闹剧匆匆收场。问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全面屏是否有真假之争呢? 有。 如今全面屏设计大致有下面三种思路: · 放弃上下对称布局,去掉顶部的额头,追求三边窄边框; · 顶部预留刘海区域,上下、左右边框保持一致; · 在原有形态上拉长屏幕,左右做到超窄边框,上下边框尽量压缩。 值得一提的是,三边窄边框的设计并不新鲜,早期还为听筒与前置摄像头做出了妥协。相反地,两边窄边框的Galaxy S8、四边窄边框的iPhone X后来居上。 全面屏设计的瓶颈不在于两侧边框,而在于顶部传感器和底部屏幕排线。顶部必要的传感器无法隐形,潜在进化方向在于减少手机「下巴」的长度。 归根到底,技术驱动是比设计驱动拥有更深底层的推动力。 而屏幕驱动芯片封装技术,主要有三种,按世代划分为COG、COF、COP。 · COG(Chip On Glass):驱动IC直接绑定在屏幕面板下方,占用屏幕模组长度; · COF(Chip On Film):驱动IC集成在柔性基板中,弯折至屏幕背面,大幅缩短长度; · COP(Chip On Plastic):驱动IC集成在薄膜中,相当于对屏幕进行弯折,长度最短。 Galaxy S8 和iPhone X均采用了三星显示器部门的OLED屏幕,即便对于这样的顶级旗舰而言,创新的折叠和电路堆叠技术也不便宜。 据市场研究机构Tech Insights公布的数据,最顶级的OLED模组成本在 65 美元以上,相当于其他旗舰机屏幕价格的两倍,比主芯片还贵。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结论二:三星在基础器件上的创新厉害了,真·全面屏认准COP封装技术。 #廉价是低质的挡箭牌? 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千元全面屏属于一个彻底的伪命题。仅凭18: 9 的显示比例证明不了什么,毕竟新一代COP封装技术才是真正的驱动力。 总想着「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最后往往「认真,你就输了」。 撕破理想主义外衣,千元成为最后的护身牌。似乎只要价格足够低,就没有人能够指责什么。 区区千元,能达成什么小目标?别忘了,还有那些尚未妥协和退让的人。全面屏尚未瓜熟蒂落,但双摄已迎来丰收之时。与其伪全面屏,不如真拍照旗舰。 #它可能是地表最强的CMOS之一 摄影本身是一门「光的艺术」,Note6 与三星S7 主摄同工艺的索尼IMX362/三星2L7 传感器, 1.4μm大像素,轻松应对各种暗光场景。加之/1. 9 大光圈以及6P定制镜头,配合虹软多帧降噪与HDR算法,突破千元手机拍照体验桎梏。 #它可能是对焦最快的CMOS之一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