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淮安站长网 (https://www.0517zz.com.cn/)- 数据开发、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图像处理、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如何揭开200多年前的进化谜题?

发布时间:2021-03-23 13:51:42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互联网
导读:似的体色。王蛇与螟蛾的这类作法被称为贝特斯拟态,指某种无害的物种通过将自己的外貌改变为类似于强大或有毒同类特种的方式吓退捕食者。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恶意抄袭,只是长期生存压力下的产物生存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王蛇的外观又开始向珊瑚蛇靠拢,并

似的体色。王蛇与螟蛾的这类作法被称为贝特斯拟态,指某种无害的物种通过将自己的外貌改变为类似于强大或有毒同类特种的方式吓退捕食者。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恶意抄袭,只是长期生存压力下的产物——生存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王蛇的外观又开始向珊瑚蛇靠拢,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拟态能力传递给下一代。

不过,其它一些物种则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技巧。明亮的色彩在大自然当中基本就是“不适合食用”的标签,科学家们将其称为警戒态。这可能代表着有毒,或者只是味道很糟糕(也可能是呈现明亮色彩的生物故意想让捕食者以为是这样)。但有时候,鸟类与蜥蜴这类捕食者可能会坚持吃下这些苦苦的食物,并通过这种“吃亏”的方式让自己将鲜艳的色彩与糟糕的进食体验联系起来。因此,要想让拟态真的发挥作用,虎纹长翼蝶可能需要至少牺牲一位同伴,向猎人们证明自己真的不好吃。

十九世纪的博物学家Fritz Müller曾经指出,如果有两只蝴蝶进化出虎纹长翼蝶这样的警示颜色,那么二者会以责任分摊的形式完成对捕食者的口味“调教”。假设,当地的鸟类要吃掉大约20只色彩鲜艳的蝴蝶才能弄明白,这种色彩斑斓的图案代表着“不好吃”。那么如果两种当地蝴蝶品种发展出不同的标记,那么捕食者必须得各吃掉其中20只才会明白这两类蝴蝶都不好吃。但如果二者拥有相似的标记,那么各自只需要牺牲10只同类就能让捕食者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两个物种很可能逐步发展出类似的外貌特征,旨在降低群体生存风险。

>>>未经验证的假设

这种被称为缪勒拟态的论断,正是进化领域最古老的构想之一,其诞生于1878年——也就是达尔文于1859年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后的不到20年之内。这也是生物学家们提出的趋同进化理论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不同的物种在类似的压力下会发展出相似的特征,这有点像是两个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相似的问题解决方法。

例如,收敛进化使得蝙蝠与鸟类都发展出了翅膀,也使得鲸和鲨都拥有鳍。然而,虎纹长翼蝶却将这种倾向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高度。对其翅膀模式的AI研究表明,缪勒拟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种变化并非单向模仿。不同的亚种之间亦会来回交换模式,并以新的方式结合“抄”来的特征以产生新的模式。

虎纹长翼蝶主要生活在美洲广阔的热带与亚热带气候地区。在其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