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吐槽当前的AI训练效率不高
纯固体推进剂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填补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个“小不点”,火箭长 21 米、直径 2 米、重 58 吨,运力在 0.5-0.7 吨级别(太阳同步/低轨轨道),但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它的绝活在于能以很低成本执行小型载荷的一箭多星任务,并能够适用于各种陆地固定发射场、移动发射场和海上发射场等环境。2020 年,长征十一号在酒泉、西昌、黄海(移动平台)均进行了发射,其中依托海上平台为第二次发射,实现了一箭九星的壮举。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共计发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 09 嫦娥玉兔鹊桥,持续突破探月记录
嫦娥系列月球任务,不仅以非常浪漫的“嫦娥”(轨道器和着陆器)、“玉兔”(巡视器)、“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广寒宫”(嫦娥三号着陆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而著名,还以它们不断实现的新纪录而广受国际科研界关注。 2020 年 12 月 22 日,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它主要依托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技术,取长补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用更加环保高效的液氧液氢和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定位于中型载荷发射。在运力方面,重点针对这两种轨道实现不低于 4.5 吨的发射能力。 与此同时,长征八号将在未来逐渐验证火箭可回收技术,并通过高可靠性、通用化、准备周期短、发射频率高等设计,集中于高性价比的商业载荷发射任务,是长征火箭家族图谱的重要支撑力量。 08 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再创辉煌 长征系列火箭主要依托于各类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氢、液氧煤油等纯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应用还有待开发。由于储存时间长、准备周期极短,固体推进剂火箭主要在特殊情况时做应急使用。
从发射场的角度,海上发射无火箭残骸落区问题、可移动、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惯性,是各大国都会储备的重要火箭发射技术。 在我们的基金会的支持下,非洲 55 个国家部署了最初的 5000 个这样的“读卡器”。尽管项目规模对于这么大的区域而言远远不够,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它的益处将不仅止步于新冠疫情。未来,这个设备还能用于检测 HIV、结核病和其他疾病。 还有些公司正在研究如何使我们现在用的高灵敏度检测工具变得更快、更便宜,或是扩大那些灵敏度稍低,成本也更低的检测方法的生产规模 —— 从每天生产数万个提高到数百万个。检测领域的创新速度令人惊叹,这会让每个人从中受益。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如何? 我很高兴自己错判了一件事 —— 至少我希望自己错了,那就是我对新冠疫情将在低收入国家肆虐的担忧。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担忧没有成真。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远低于美国或欧洲,与新西兰持平。新西兰因其对抗新冠的成就备受关注。非洲大陆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是南非,但即使在那里,病例率也比美国低 40%,死亡率比美国低近 50%。 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没有我担心的那么高。一些国家较早实施的封锁措施起了一定作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非洲人口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更加年轻,而年轻人不太容易感染病毒。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时间呆在户外,而在那里病毒很难广为传播。还有一种可能,尽管我希望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贫困国家的卫生系统存在差距,无法对疾病进行准确监测,真实数据可能比看起来要高。 然而,我之前的另一个担忧却成真了:新冠肺炎正在给其他疾病造成涟漪效应。上个月,我惊讶地获悉,新冠肺炎在非洲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中仅排在第 31 位。相比之下,它在全球排名第四,在美国排名第一。 原因何在?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新冠发病率相对较低。由于卫生工作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抗击新冠上,严重干扰了检测和治疗艾滋病、疟疾、结核病和其他疾病的工作。因此,新冠在健康威胁的名单上虽然排名靠后,但其他的健康危机却在卷土重来。 另一个原因是病人更不愿意去诊所,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被感染——这意味着更严重的疾病无法得到诊断。例如,在印度,结核病的诊断率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一。随着未发现病例的增多,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死于这种疾病。 正因如此,世界要确保挽救生命的工具必须到达并适用于每一个国家,而不仅仅是富裕的国家。 新冠肺炎、气候变化和未来的一年 2020 年春天,当新冠开始在全球蔓延,我写道:“这就像一场世界大战,只是这一次,我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如今,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全球携手抗击新冠的乐观估计已经成真(除了一些明显的例外)。如果各国政府、公司和科学家没有如此紧密的合作,我们不可能走得这么快,这么远。 这种全球合作是我对 2021 年满怀希望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乐观不仅限于疫情控制。我相信,世界还可以就这个时代面临的另一项重大挑战——气候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年,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将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举行会议,这是自 2015 年巴黎会议以来的首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美国将重新发挥领导作用,发展和部署清洁能源的创新来消除温室气体。 2021 年,我希望用大量时间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问题进行交流。在下个月梅琳达和我的年信中,我将阐述世界在新冠疫情中的经历对于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意味着什么。我也将在明年 2 月出版的新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中,与大家分享我在过去 15 年研究这一问题并投资于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所学到的。希望这本书能带来更有成效的讨论。 希望一年之后我们再度回顾,会认为 2021 年比 2020 年有所进步。这个进步可能并非瞩目,但对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而言,都应当是显著而可衡量的。
愿你拥有一个平安、健康的 2021 年。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