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学习之路:突破认知框架,洞悉事物本质
从学生到产品经理,或者从学习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会经历哪一些转变呢? 先来看一个问题:一辆车载重4.5吨,要经过一座限载4吨的桥梁,请问该怎么办? (请先思考一下,再往下看。参考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相信你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可能你想的是卸货、再叫一辆车或者是绕道,甚至是超载行驶过去。 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第一步会怎么做呢?他们一般是获取更多的信息: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答案也有可能是:对桥梁进行改造,提高载重量。 为什么会有这种答案呢? 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可能是政府部门,他们了解到这座桥因为限载,导致很多货车绕道,增加了很多运输成本。重新对桥梁进行规划,使其满足运输需求才是他们的解决方法。 优秀的产品经理为什么会有另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呢?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认知框架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认知框架?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但是大脑却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处理。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提前预设好相应的条件,减少一些运算资源,帮助我们处理信息。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容易一下子默认提出问题的是司机,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思考了,不需要重新对问题提出者进行思考——这里的预设条件就是我们的认知框架。 本质上,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在认知框架中进行的。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会受到认知框架的束缚,一些错误的认知框架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刚进入职场,我们还使用着旧有的认知框架,像学生时期考试答题一样去解决问题。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我们在学校中解答的往往是经过简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完整的信息、明确的目标、标准的答案…… 而产品经理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这些需求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有这些需求? ——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 相信大家都听过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我们才需要mvp,去尝试和验证。 所以,如果没有突破之前的认知框架,依旧用旧有的框架去思考,很难做好产品经理这份工作。 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如何挣脱认知框架的限制?去年《我不是药神》大火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些人说:都怪这些无良药企,卖高价药。另一些人说:药企研发这些药也是花费很大的成本的,只有获得利润才能生存下去。也有人说:国家应该多投入资金来将各类高价药纳入医保。 这些信息都有失偏颇,并不全面;那么,还能怎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呢? 一位资深的互联网经理人L先生分享过他的方法——用户关系图。 第一步:找出相关用户比如在高价药行业中会有:药企、病人、政府、经销商、投资人、医院……我们列出越多的人员,就会获得更完整的关系图。 第二步:找出这些用户的拥有什么(have),想要获得什么(need)?
很多时候,用户之间拥有的跟别人想要的并不能完美地对应。 第三步:各个相关人会有什么限制(constraint),导致他们之间无法完美对应?
通过对用户的have、need和constraint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系图: 注:本图并不完整,仅做示例 这样,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就会更加全面了,再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就会更加清晰。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对不同用户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关注用户的限制是什么,我们的产品能够怎么化解这些限制。 再往前一步别人停下来的地方,就是我们比别人更优秀的机会。只要我们再往前多走一步,往往就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老家那边最近几年开了好多小工作坊,主要都是从大厂中拉一些货品来进行加工。刚开的那几家工作坊能够以较低的工资雇用乡亲们,因而获得不错的利润。 接着,越来越多人看到这一块有利益可图,而且也没什么门槛。只要找到货源,租一间房子,招几个人就能开工。 后来这些工作坊越来越多,但是周围的厂商就那么多,在拿货的时候就有竞争。另一方面,周围的劳动力有限,因此这些工作坊也得增加工资,来吸引员工。 你看,当我们只看到低门槛,有利润可图就进入,往往这个市场很快就会陷入完全竞争。 但是,依旧有一些工作坊开得很好。原来在别人只想到低门槛时,他们就想到了后期的竞争局面。 正是他们提前思考到后面的问题,所以在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升级:
一般来说,我们大多人会思考:如果我们这么做,会得到什么结果。同时,很多人也在这一步就停住了。 但是,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前:如果我得到这个结果了,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出现什么事情? 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基本只想到第一步。当然,第一步已经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互联网的竞争这么激烈,仅仅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不容易取胜。 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用户完成这一步了,下一步他还会做什么呢? 这里或许就会出现超乎用户预期的点,可以给用户创造惊喜,从而超越对手。 往不同方向思考还是上面工作坊的例子,有些人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么多工作坊,那我能够帮助他们做什么呢?招人?规范工作流程? 这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卖水生意”。当年美国淘金热,大家都去淘金,实际赚钱的是哪些呢?其实是那些卖水、卖铁锹给这些淘金者的人。 所以,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思考: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他们呢? 比如说大家都在做新媒体,有些人就开始做新媒体的服务,比如说新榜;也有些人做排版工具,比如说i排版,135编辑器等。 还有现在很多的知识付费,也可以去做一个支撑知识付费者的服务,比如说协助他们开直播、批改作业等等。 当你开始思考“我们如何与别人不一样”,或许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在网易云音乐做评论功能前,音乐产品行业内其实没什么产品做评论。前网易云音乐副总裁王诗沐说:“当时我们萌生了一个不同的想法,如果我们做评论并且让很多用户都来看音乐评论,会怎么样?” 一个想法的诞生,最终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它是一个思考的开始。 接着王诗沐结合乐评人、媒体评论跟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音乐的讨论,确定了音乐评论的需求所在,也正是音乐评论功能使得网易云音乐成为国内最大的音乐社区产品。 最后的话仅仅看完这几个思路,并不能一下子让你脱离原来的惯性思考方式。但是只要在平常时间多加训练与积累,相信你能够拥有越来越多洞悉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 共勉。
作者:彬,微信公众号:有个思享,专注读书与产品心得分享,欢迎交流。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淮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